高低温交变湿热试验箱(以下简称“试验箱”)集高温、低温、交变湿热于一体,功能耦合度高,任何子系统“开小差”均可能导致试验曲线超标、样品失效甚至停机。为帮助试验室人员快速定位并排除常见疑难杂症,特制定本处置规范,作为设备操作、维护及年度校验的补充文件。
二、故障分类与逻辑树
依据故障现象,将问题归纳为四类:温度无法达标、温度回弹、湿度异常及系统连锁报警。对每类故障建立“现象—根因—验证手段—纠正措施”四维逻辑树,实现闭环管理。
三、温度无法达标
现象描述
程序设定+85 ℃,2 h后实测仅+72 ℃,升温速率<1 ℃/min,远低于GB/T 2423.2要求的5 ℃/min均值。
排查路径
(1)风循环系统:
a. 观察离心风机运行指示灯,若闪烁或熄灭,用钳形表测量主回路电流,零电流则判定风机断路;
b. 打开检修门,手动拨动叶轮,检查轴承是否卡滞;
c. 测量静压差,正常值80~120 Pa,若<50 Pa,则初效过滤器堵塞,需拆洗或更换。
(2)加热子系统:
a. 固态继电器(SSR)输出端电压应为AC 220 V±5 %,若仅测得160 V以下,SSR半击穿,立即更换;
b. 三级加热管冷态电阻分别标称48 Ω、48 Ω、24 Ω,偏差>±10 %视为老化,需成组更换,避免阻值不均导致功率下降。
(3)风道挡板:
a. 设定+85 ℃后,挡板应处于“全闭—回风”状态,若红外测温仪发现挡板缝隙>5 mm,则执行器齿轮组磨损,需更换备件;
b. 挡板反馈电位器输出0~10 V,线性度误差>2 %时,需重新标定或更换。
纠正措施
完成上述排查后,空载升温测试,记录30 min内温度曲线,若5 min滑动平均速率≥4.5 ℃/min且过冲<2 ℃,判定合格,填写《升温性能验证表》。
四、温度回弹(俗称“倒升温”)
现象描述
箱内降至-40 ℃并恒温1 h后,温度突升至-35 ℃,且压缩机未启动。
根因分析
(1)外围环境:
试验室空调故障导致室温升至35 ℃以上,箱体外表面热通量增大,PID制冷输出饱和仍无法抵消热泄漏。
(2)箱内负载:
样品为铝壳电池,热容大且堆放密集,风道被遮挡,局部形成“热岛”,传感器位于回风口,未能及时捕捉。
(3)门封泄漏:
磁条老化出现2 mm缝隙,湿热空气渗入,在低温壁面结霜释放潜热。
验证手段
a. 红外热像仪扫描箱体四周,若表面温差>8 ℃,则重点检查高温侧门封;
b. 在箱内布置5只无线温度记录仪,若最大温差>3 ℃,判定风道堵塞;
c. 记录压缩机吸排气压力,若低压>0.2 MPa(R404A),而蒸发风机正常,则判断系统缺氟或膨胀阀卡滞。
纠正措施
(1)室温控制:启动备用空调,使试验室温度≤25 ℃,相对湿度≤65 %;
(2)负载重排:依据GB/T 2423.22附录B,样品总体积≤工作室容积1/3,且保证主风道宽度≥10 cm;
(3)门封更换:采用耐-70 ℃硅橡胶磁条,更换后做-40 ℃×2 h保压,门缝结霜厚度<1 mm即为合格。
五、湿度异常
实际湿度100 %RH
(1)湿球纱布检查:
纱布若变硬、发黄或边缘脱线,吸水高度<30 mm,需立即更换;新纱布采用亚麻高密度型,装填时确保包裹传感器端部5 mm,并保证蒸馏水液面距纱布下端20 mm。
(2)水质管理:
水箱电导率>20 μS/cm时,更换去离子水并清洗浮球阀;每月用0.1 %次氯酸钠循环消毒20 min,防止微生物膜降低蒸发效率。
实际湿度低于目标值
(1)供水系统:
检查水泵出口压力0.15~0.25 MPa,若压力为零,滤芯堵塞概率大,拆洗316不锈钢滤网;
(2)加湿锅炉:
结垢厚度>1 mm时,热效率下降30 %,需用5 %柠檬酸溶液煮沸30 min后冲洗;
(3)PID参数:
湿度大滞后特性明显,若比例带<5 %RH,系统易振荡;建议先设比例带8 %RH、积分时间600 s,再微调。
六、连锁报警与次生风险
压缩机高压报警
多因冷凝器翅片灰尘堵塞或风机反转。用0.3 MPa干燥氮气自上而下吹扫,确保翅片间隙无可见尘埃;重新测量风机相序,使风向与标识一致。
超温保护动作
若设定+85 ℃而保护点+90 ℃被触发,先检查固态继电器是否击穿导通,再确认风道温度传感器校准偏差,若>±1 ℃,需用标准油槽重新标定。
漏水导致电气短路
箱底引流槽被异物堵塞,冷凝水溢入电控柜。应立即停机断电,用500 V兆欧表测量加热管对地绝缘电阻,若<20 MΩ,拆出加热管烘干或更换;同时清洗引流槽并加装液位开关,实现漏水报警。
七、预防性维护建议
每200 h运行时间,更换初效过滤器;每1000 h检查压缩机冷冻油色度,若>2 ASTM,需换油;
每6个月用标准温湿度箱对传感器进行五点校准(15 ℃/30 %RH、25 ℃/60 %RH、55 ℃/95 %RH、-20 ℃/30 %RH、85 ℃/5 %RH),偏差>±0.3 ℃、±2 %RH即更换;
建立“故障案例库”,每次异常关闭后48 h内完成根因分析报告,三个月滚动评审,更新FMEA评分,实现持续改进。
高低温交变湿热试验箱的疑难杂症看似复杂,实则均有迹可循。只要以系统思维建立“现象—数据—根因—验证—标准化”闭环,严格执行预防性维护与校准计划,就能把“开小差”消灭在萌芽状态,确保试验曲线全程符合IEC 60068-2-14、GB/T 2423.34等标准要求,为产品可靠性验证提供可重复、可追溯的试验环境。
|